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图像包围的世界,从清晨睁眼刷到的朋友圈照片,到地铁里闪烁的广告画面,再到深夜短视频平台上的视觉轰炸,图像已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主要媒介,法国思想家德波曾预言"景观社会"的到来,而今这一预言已成现实,在这样的语境下,"悟入其图"不仅是一种能力,更成为当代人必须掌握的生存智慧——既要能深入理解图像背后的意义,又要能在图像洪流中保持思维的独立与深度。
图像是人类最古老的表意系统之一,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距今约1.7万年,证明人类很早就懂得用图像表达思想,中国传统文化中,文人画的"意在笔先"、书法的"字如其人",都体现了图像与思维的深度交融,北宋画家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提出"远望之以取其势,近看之以取其质"的观画之道,实际上道出了"悟入其图"的方法论——既要把握整体意境,又要细究局部细节,这种双重观看,正是深度理解图像的关键。
当代社会,图像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,据统计,全球每天有超过30亿张照片被上传至网络,普通人每天接触的广告图像就达5000个以上,这种图像过剩导致了普遍的"视觉疲劳"——我们看得越来越多,却悟得越来越少,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曾警告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"灵光"的消逝,而今这一问题在数字复制时代更为严峻,当图像成为快速消费的商品,人们习惯性地滑动屏幕,很少停下来思考图像背后的文化密码与情感真实。
培养"悟入其图"的能力,首先需要建立批判性的图像阅读习惯,看到一张新闻图片,我们应当问:拍摄角度暗示了什么?哪些内容被排除在画框之外?色彩处理是否改变了原始情境?要训练跨媒介的思维转换能力,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《追忆似水年华》中描写玛德琳蛋糕触发记忆的著名段落,展示了如何将味觉感受转化为文字图像,这种感官互通的能力在当今尤为重要,保持适度的图像"断食"同样关键,定期远离屏幕,让心灵恢复对真实世界的敏感度,才能在下次"悟入其图"时获得更丰富的体验。
"悟入其图"的终极目的,是重建人与图像的深度连接,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《看不见的城市》中写道:"城市不会诉说它的过去,而是像手纹一样包容着过去,写在街角、在窗格、在楼梯扶手。"图像同样如此——它们不只是表面的视觉刺激,更是承载记忆、情感与思想的容器,当我们学会真正"悟入其图",便能在图像泛滥的时代,找到思维的栖息之地,让每一次观看都成为一次有意义的对话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