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传统认知中,琴棋书画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载体,与“一夜暴富”的功利追求似乎格格不入,在当代社会,艺术与资本的碰撞却催生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:高雅文化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财富密码。
艺术投资的“暴利神话”
书画市场是最典型的例子,齐白石的《山水十二条屏》以9.3亿元成交,毕加索的《阿尔及尔的女人》拍出1.79亿美元,这些天价背后是资本对稀缺艺术品的狂热追逐,收藏家以“棋手”般的策略布局,低价购入潜力作品,待其价值飙升后转手获利,这种“书画暴富”模式,本质是艺术与金融的联姻。
而古琴拍卖市场同样暗藏玄机,唐代“大圣遗音”琴曾以1.15亿元落槌,稀缺性和文化符号属性使其成为资本宠儿,琴道本为修身,如今却成了投机者的筹码。
流量时代的“艺术快钱”
互联网打破了艺术与大众的壁垒,短视频平台上,弹古琴的博主因一段《广陵散》获百万点赞,签约商业演出;棋手柯洁靠直播围棋解说跨界成为网红,广告代言纷至沓来,书画领域更甚,“丑书大师”靠争议性作品博眼球,一幅字卖出数十万元。
这类“暴富”背后是注意力经济的逻辑:艺术不再需要“十年磨一剑”,只需精准击中流量痛点,琴棋书画从技艺沦为“表演道具”,但争议也随之而来——这是艺术的普及,还是亵渎?
悖论与反思:财富能否滋养艺术?
艺术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,资本涌入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:围棋AI研发催生新赛事,数字书画NFT开辟新市场;急功近利的心态侵蚀了艺术的本质,明代文震亨在《长物志》中强调,琴应“不求售于人”,而今天多少人抚琴只为直播打赏?
真正的矛盾在于:若艺术仅被视为暴富工具,其精神内核必然萎缩,但若完全排斥商业,许多技艺又难逃消亡命运,或许理想的状态如苏轼所言:“寓意于物,而不留意于物”——以艺术养心,以财富养艺,方得长久。
琴棋书画与一夜暴富的联姻,映照出时代的浮躁与机遇,艺术可以成为财富的阶梯,但财富永远不该是艺术的终点,当我们在拍卖行举牌、在直播间刷礼物的同时,或许该问一问:我们追求的究竟是艺术的价值,还是价值的艺术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