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人常道,“吉美”为人所喜,“凶丑”为人所恶,我们本能地追逐光鲜亮丽的外表、吉祥如意的兆头,而回避那些粗粝、残缺甚至可怖的形态,这似乎是一种天性,若我们沉溺于这种表相的简单二分,便如同只读一本书的封面而断言其内容,难免与更深层的真实失之交臂,真正的智慧,或许恰恰在于穿透“吉美”与“凶丑”的标签,去探寻一种更为可贵的内外一致,一种“表里如一”的生命质地。
“吉美”之物,若徒有其表,则其光辉脆弱如朝露,历史上,多少王朝鼎盛时宫殿巍峨、礼乐升平,一派“吉美”气象,内里却可能已是官僚腐化、民不聊生,那金玉其外的繁华,终究难掩败絮其中的实质,最终的崩塌往往源于内部的溃烂,人际交往中,亦不乏巧言令色、笑容可掬之徒,其言语如蜜,其行为却似砒霜,这种表面的“吉美”,一旦被真相刺穿,带来的失望与伤害,远比直接的“凶丑”更为深刻,因为它先构建了美好的幻象,再亲手将其击碎,这是一种双重的背叛,故而,未经真实内核支撑的“吉美”,犹如沙上之塔,风雨一来,便显出其虚弱的本质。
反之,“凶丑”之形,内里或许蕴藏着惊人的力量与价值,大自然中,蝙蝠面目堪称“凶丑”,昼伏夜出,行踪诡秘,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传粉者与害虫控制者;河豚其貌不扬,遇险时鼓起满身尖刺,形态可怖,但其体内蕴藏的防御机制,却是生物进化智慧的体现,人世间,直言不讳的诤友,其批评或许逆耳,其态度或许不似春风般“和美”,但那份耿直与真诚,恰是助我们看清迷雾、砥砺前行的良药,古代寓言中,那些外表怪异甚至丑陋的仙人或精灵,往往身怀绝技,点化世人,可见,以貌取人、以形断物,是何等的浅薄与危险。“凶丑”的外表,有时恰是一层坚硬的铠甲,保护着内里柔软而珍贵的真相。
何以超越“吉美”与“凶丑”的表相对立?答案便是“表里如一”,这并非要求事物内外皆“美”或皆“丑”,而是强调内在本质与外在呈现的一致性,一座古朴无华的石桥,虽无雕栏玉砌之“美”,但其敦厚的桥身、坚实的结构,无言地诉说着承重与渡人的承诺,这是“表里如一”的可靠,一个素面朝天的人,或许没有惊艳的容貌,但其言行举止中透出的真诚、善良与坚韧,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,这亦是“表里如一”的魅力。
“表里如一”是一种生命的整合与坦诚,它意味着不伪装,不粉饰,敢于将内在的真实,无论其是否符合世俗的“美”或“吉”的标准,坦然地呈现于外,这种状态,本身即是一种大美,它消解了内耗,凝聚了力量,使人际关系变得清晰而深刻,与一个“表里如一”的人交往,你无需猜测其笑容背后的意图,无需担忧其承诺之下的变数,这种安全感与信任感,远比浮于表面的“吉美”更为珍贵。
真正的智慧,不在于一味趋“吉美”而避“凶丑”,而在于培养一双慧眼,一颗明心,学会剥落表象的糖衣或锈迹,去触碰事物的内核,当我们能够欣赏一朵在荒漠中顽强开放的、其貌不扬的小花,胜过温室中娇艳却无根的假花;当我们能够敬重一位满面风霜、双手粗糙,却用劳动创造价值的工匠,胜过巧舌如簧、心口不一的投机者时,我们便真正开始理解“表里如一”的价值。
吉美凶丑,终是皮相,褪尽浮华,方见本真,愿我们都能在纷繁世相中,不再被简单的标签所迷惑,而是致力于修炼自身,成为一个“表里如一”的、真实而完整的人,并以此去识别和拥抱生命中那些真正坚实而深刻的存在。




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