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城山,素有“青城天下幽”的美誉,但若只将其视为一处风景名胜,便错过了它真正的深邃,在我看来,青城山的灵魂,恰恰凝结于“三色”之中——那抹沁透心脾的“青”,那道划破尘嚣的“白”,以及那团照见本心的“幽玄之黑”,这“三色”并非简单的视觉色彩,而是三种生命境界的特写,引领着我们完成一场从外部世界向内心宇宙的深刻巡礼。
山之青,是底色,是生机,是道家“道法自然”的鲜活注脚,步入青城山门,便被无边的青绿包裹,古木参天,苔痕遍布石阶,连空气都仿佛被染成了半透明的青碧色,这“青”,是旺盛的生命力,是不加雕饰的本真,它不像园林中精心修剪的草木,带着取悦于人的姿态;这里的青,恣意生长,自成一格,它让人想起老子所言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,在这片纯粹的青色世界里,尘世的机巧与浮躁渐渐褪去,人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,开始学着像山中的一草一木那样,呼吸、存在,回归生命最原初的和谐状态,这第一重“特”色,特在它的自然无为,为我们洗去铅华,寻回内在的平静。
月之白,是顿悟,是空灵,是于至简中窥见至理的智慧光芒,倘若说“青”是群体的合唱,白”便是独处的低语,当夜幕降临,尤其是月圆之夜,青城山便换了一副容颜,喧嚣的游人散去,婆娑的树影在如水的月华下显得格外清晰,那一轮皎洁的明月,将其清冷的白光洒向幽谷,仿佛为整座山披上了一层智慧的薄纱,这“白”,是过滤掉一切杂色后的纯粹,是心灵的留白,它不像阳光那般充满暖意与活力,却有一种冷静的穿透力,照见我们平日忽略的思绪与情感,在此刻,独坐亭台,万籁俱寂,唯有心绪与月光共舞,许多白日里纠缠不清的困惑,或许就在这片空明的白色中,突然变得清晰起来,这第二重“特”色,特在它的澄澈清明,它如同一面心灵的镜子,映照出我们最真实的渴望与恐惧。
青城山最深邃的魅力,并非止于青与白的二元对立,而在于那第三色——“玄黑”的调和与超越,道家尚“玄”,玄即黑,是混沌未开、蕴含万有的本源状态,青城山的洞天福地,如天师洞、朝阳洞,其入口往往是深不见底的幽暗,那是一种能吞噬所有光线的、厚重的黑,这“黑”,令人望而生畏,却也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生机,它是“无”,却也是“有”的母体,敢于走入这片“玄黑”,意味着接纳生命中的不确定性、模糊性甚至阴影面,真正的修行,并非永远停留在清风明月的惬意中,更是有勇气直面内心的深渊,在至暗中探寻光明的种子,这青、白、黑三色的流转与融合,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:从自然的生机(青),到心灵的澄明(白),最终抵达与道合一的玄妙境界(黑),这第三重“特”色,特在它的包容与超越,它启示我们,生命的圆满在于接纳所有面向,包括光与影,有与无。
青城山下的“三色中特”,实则为一场精心设计的精神启蒙,它并非让我们简单地欣赏风景,而是邀请我们亲身体验一种生命哲学:先以青绿涤荡尘虑,再借月白观照内心,最终有勇气深入玄黑,去领悟那超越言诠的“道”之本源,当我们带着这“三色”的感悟下山,回归日常,或许便能以一份更通透、更从容的心态,面对生活的纷繁复杂,青城山之“幽”,幽在它用色彩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向内心深处的秘径。





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