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何时,我们笃信生活的轨迹如同书法练习中的“永字八法”,一笔一划,皆有定规,我们精心规划,以为“单笔”是稳健的积累,“双笔”是关键的跃升,只要按部就班,便能勾勒出清晰的人生图景,生活这位最高明的书法家,却从不按我们预设的章法运笔,它常常在我们以为只是寻常的“单笔”之后,紧跟着一记石破天惊的“双笔”,将我们所有的预案与从容,瞬间击得粉碎,只留下一个“措手不及”的我们,在原地愕然。
这“单笔”,或许是职场中一个寻常的项目汇报;而那紧随其后的“双笔”,则可能是总裁的当场质询与岗位的突然调整,这“单笔”,或许是身体上一次微小的不适;而那“双笔”,则可能是一纸沉重的诊断报告与生活节奏的彻底颠覆,我们总以为,命运的转折会像戏剧的高潮,有漫长的铺垫与预警,殊不知,它最惯用的手法,便是在最平淡的日常里,埋下最剧烈的伏笔,前一秒还是风平浪静的“单笔”勾勒,后一秒已是狂风暴雨的“双笔”劈砍,让我们连调整呼吸的机会都欠奉。
面对这种“措手不及”,人类天性中的控制欲会让我们感到巨大的焦虑与恐慌,我们渴望回到那个可以预测的“单笔”世界,渴望找到一种能抵御所有“双笔”冲击的万能法则,我们制定更繁复的计划,寻求更周全的保障,试图将人生的每一处褶皱都熨烫平整,这本身就是一种徒劳,因为不确定性,正是世界的底层代码;而“措手不及”,则是生命自带的必然插件。
我们是否只能被动地承受这一切?并非如此,真正的智慧,不在于预知每一次“双笔”的来临,而在于培养一种迎接“措手不及”的能力,这种能力,源于内心深处的“韧性”。
是心态的转变,我们必须从心底接纳“无常”才是常态,不再执拗于那条想象中的、笔直的人生航线,而是将自己视为一个冲浪者,风浪何时起,浪头有多高,我们无法控制,但我们能做的,是练习平衡,锻炼核心力量,以便在任何一个巨浪打来时,都能努力站在板上,甚至借力滑行一段,这份对不确定性的接纳,本身就能消解大半因“措手不及”而产生的内耗。
是能力的储备,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具体的“措手不及”做准备,但我们可以打造一个更具弹性的自己,广泛涉猎的知识结构、可迁移的核心技能、健康的身体和稳定的情绪,这些都是我们应对突发“双笔”的“应急资本”,平日里的“单笔”积累,其意义或许正在于此——它不是在搭建一个不会倒塌的堡垒,而是在为我们打造一副无论被命运抛向何方,都能用以自救的舟筏。
是视角的升华,回望人生,那些最刻骨铭心的成长与转折,往往都藏在那一次次将我们打得晕头转向的“措手不及”之中,安稳的“单笔”带来顺境,而颠覆性的“双笔”则逼出潜能,重塑格局,它强迫我们离开舒适区,去审视旧有的模式,去学习新的技能,去发现一个连自己都未曾了解的、更强大的自我。
当“单笔双笔”的变奏再次响起,当“措手不及”的瞬间再度降临,愿我们能在最初的慌乱之后,深吸一口气,然后对自己说:好吧,这就是生活给我出的新题目,我或许没有备好答案,但我拥有解题的勇气与潜力,人生的墨迹,正因这些无法预料的“飞白”与“泼墨”,才超越了工整的字帖,成就了一幅独一无二、波澜壮阔的绝世卷轴。





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