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副吉美,温婉如春水;一副凶丑,冷峻如寒铁,人们趋吉避凶,爱美厌丑,本是天性使然,然而在表象的浮光掠影之下,是否藏着更为深邃的真相?或许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分辨吉凶美丑,而在于穿透表象,抵达那“表里如一”的澄明之境。
吉与美,常被镀上金边,悬挂于生活的门廊,吉祥的预兆,美好的事物,如同春日繁花,令人心向往之,但若这“吉美”仅是浮于表面的粉饰,内里却是虚空或腐朽,便如同纸扎的楼阁,经不起风雨的轻叩,历史上,多少王朝鼎盛时歌舞升平,一派吉祥美景,内里却早已蛀空,终至崩塌,反之,凶与丑虽令人避之不及,却可能是真相的忠实使者,地震前的异象,瘟疫前的预兆,虽凶险可怖,却是自然最坦诚的警示;枯木的苍劲,疤痕的印记,虽不悦目,却可能承载着生命抗争的壮美诗篇。
中国古代哲学早已洞悉此理。《道德经》言: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”吉凶并非割裂,而是相互孕育、流转不息的整体,美丑亦然,庄子借“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”的寓言,打破了形骸的桎梏,直指内在真性的光辉,这并非混淆是非的相对主义,而是对事物本质更深层的敬畏与洞察——真正的价值,往往超越瞬时感官的愉悦或恐惧,根植于内在的真实与统一。
“表里如一”便从道德箴言,升华为一种认知世界与安顿生命的至高智慧,它要求我们,无论面对吉美还是凶丑,都应力求内外的一致与贯通。
于个人修养,表里如一是人格的基石,一个内心善良澄澈的人,其言行举止自然流露出一份无法伪饰的温润(吉美);而一个直面自身缺陷、不掩饰成长创痛的人(凶丑),其坦诚与勇气本身,就闪耀着另一种形态的美,这恰如璞玉,其外或许粗粝(丑),其内却温润坚贞(美),这种统一,远胜于金玉其外、败絮其中的虚假繁荣。
于时代洪流,表里如一更是文明的试金石,健康的社会,不应只有颂歌与华章,更要有勇气直面自身的“凶丑”——那些发展中的困境、结构性的矛盾、历史暗角的创伤,唯有真诚地揭示、勇敢地剖析,才能实现真正的疗愈与进步,将脓疮描绘成鲜花,只会让病灶深入骨髓,真实的批判(看似凶丑)往往比虚浮的赞歌(看似吉美)蕴含着更深刻的对家国的热爱与责任。
人生在世,我们或许无法选择全然吉美的境遇,但可以选择表里如一的姿态,以一颗不欺暗室的诚心,去映照世界的本来面目;以一份不避斧钺的勇毅,去接纳生命的全部馈赠,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吉凶美丑的表皮,便能窥见万物深层的纹理与韵律,在真实中获得最坚实的力量,与最恒久的美。





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