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税,无形无质,却重如千钧,它不是缴给王庭的粟米,不是纳予官府的布帛,而是财富在灵魂天平上必须支付的代价,古人造字,极富深意,“货”字从贝从化,意指那璀璨的贝壳货币,其本质在于“转化”与“消化”,若这财富来得不正,它便如一团无法消化的顽石,硬生生硌在生命的进程里,非但不能滋养,反而会坠得人不断下沉,那些在历史中倏忽陨落的石崇、邓通,其兴也勃,其亡也忽,岂非皆是未能缴纳这笔内心之税,终被财富的反噬之力所摧毁?
“㈠波致富”的诱惑,常包装着机遇的糖衣,内核却是对人性的残酷盘剥,它诱使人绕过“生财有道”的古训,将诚信、勤勉与长久经营的智慧,一并典当给速度的魔鬼,资本的每个毛孔,便可能渗出不易察觉的污迹,这如同饮鸩止渴,财富的数字或许暂时膨胀,但精神的水源正被悄然毒化,清人王永彬在《围炉夜话》中有言:“贫无可奈惟求俭,拙亦何妨只要勤。”这份对“俭”与“勤”的信仰,不仅是致富的舟楫,更是守护灵魂洁净的堤坝,一旦为了“快富”而决此堤,良心的田园便有被浊浪淹没之虞。
这“良心税”该如何缴纳?它并非简单的慈善捐赠,那有时仅是财富之后一点轻盈的粉饰,真正的缴纳,是深刻的内省,是时刻叩问这财富的来源是否光明,其积累的过程是否曾碾过他人的希望与尊严,儒家讲“仁者以财发身”,那“仁心”便是最好的税吏,它要求我们将财富视为修炼自身的资粮,而非放纵欲望的工具,在每一次利益的抉择面前,倾听内心微弱的钟鸣,让“不忍人之心”成为资本最坚韧的缰绳,这并非否定财富,而是追求一种更为圆融、更具韧性的富足——一种物质与精神协同向上的“厚德载物”。
故而,面对“㈠波致富”的喧嚣,我们当有一份清醒的警惕,财富本身并无颜色,是获取与使用的方式,为其染上了或圣洁或肮脏的釉彩,人生海海,潮起潮落,真正的安稳与富足,绝非建立于沙滩之上的虚幻楼阁,唯有那些经得起良知反复拷问的财富,才能成为灵魂的真正基石,让我们在风雨飘摇的世间,立得正,行得远,当不义的横财如朝露般消散,那些带着体温与德性的铜板,终将在岁月的长河里,发出沉静而永恒的回响。






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