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昏的光线,斜斜地穿过老屋的木窗,在布满灰尘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几何图形,我坐在祖母曾经常坐的藤椅上,手里捧着一个铁皮盒子,盒子上,红漆已然斑驳,锁扣也锈迹斑斑,唯有角落里用白色油漆手写的“②肖2.码”四个字符,还依稀可辨。
这像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密码,突兀地存在于这个充满旧物气息的空间里,它不属于祖母那个缝纫机“哒哒”作响、收音机咿呀唱戏的年代,也不完全属于我们如今这个被二维码和智能算法统治的世界,它像一个时空的夹层,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、生锈的接口。
“②肖”,我轻声念着,祖母姓萧,在家族的老户口本上,曾因笔误被登记为“肖”,这个“②”,是排序,是编号,还是某种只有她自己才懂的归类?它让我想起旧时田间的阡陌,纵横交错,每一块田都有其归属与名号,祖母的一生,便是在生活的阡陌上辛勤耕耘,哪条路通向溪边浣衣,哪条路通往市集卖菜,哪条阡陌的尽头埋着早夭的孩子……她心里有一张无比清晰的地图,那地图由人情、苦难、坚韧与记忆绘制而成,没有经纬度,只有温度和重量。
而“2.码”,则更像一个来自未来的回响,在数字洪流中,“码”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行证,社交账号是码,支付凭证是码,身份识别是码,我们被一串串由0和1构成的编码定义、追踪、甚至预言,祖母的“码”又是什么?是她纳鞋底时特定的针脚走向?是她腌制酸菜时秘而不传的盐糖比例?还是她口中那些早已无人会唱的歌谣的曲调?
我打开盒子,里面没有金银珠宝,只有一沓泛黄的照片、几封字迹模糊的信、一枚磨得光滑的顶针,还有一小包用红布裹着的故乡的泥土,这些,就是她的“码”,是她整个精神世界的数据库,照片里,她站在田埂上,背景是那片熟悉的阡陌,笑容腼腆而充满力量,那纵横的田埂,仿佛就是她人生的索引,每一道犁沟,都刻录着一段故事。
我试图用我的方式去“解码”,我用手机扫描那些照片,试图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去寻找更多信息;我输入“②肖2.码”在搜索引擎里,得到的只是一堆无关的乱码,我忽然意识到,我犯了一个多么愚蠢的错误,我企图用这个时代的万能钥匙,去打开一把用生命本身打造的灵魂之锁。
科技赋予我们的“码”,追求的是效率、精准与互联,而旧人阡陌间的“码”,承载的是记忆、情感与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,它们是两条平行线,或许永远无法真正交汇,祖母的“②肖2.码”,或许只是她为了方便自己寻找而写下的一个简单记号,但它却像一座灯塔,照亮了我回望的路径。
我将盒子轻轻合上,那“②肖2.码”的字符在夕阳的余晖下,仿佛有了温度,我无法完全破译它,但这已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,通过这个神秘的符号,我触摸到了那片即将被荒草淹没的旧人阡陌,感受到了那份在数字洪流中依然沉静、厚重的力量。
我们终将成为旧人,我们走过的柏油路与信息高速公路,也终将成为后人口中的“阡陌”,到那时,是否也会有一个铁皮盒子,上面写着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、令人费解的“码”,等待着另一个黄昏,被另一个好奇的灵魂轻轻捧起,若有所思?





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