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如长夜行路,总需要些许星光照亮前路,于我而言,这句真言恰是那盏不灭的明灯——"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"。
初识这八字真言,是在祖父的书房里,那年我十六岁,正为升学考试焦虑不已,整日计较分数得失,祖父铺开宣纸,挥毫写下这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,墨迹未干,他轻声说:"人这一生,能把眼前该做的事做好就够了,结果如何不是我们能强求的。"
当时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,直到多年后,当我经历过人生的起伏跌宕,才渐渐品出这简单八字里蕴含的人生智慧,它教会我的,不是消极无为的宿命论,而是一种积极入世后的超然,是竭尽全力后的释然。
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,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地区的扶贫项目,同去的同事都在计算着何时能调回城市,唯独我牢记着祖父的教诲,专心致志地帮村民修路、建学校,三年间,我看着泥泞小路变成水泥大道,破旧教室变成明亮校舍,离开时,村民含泪相送的眼神,让我突然明白:有些收获不在履历表上,而在生命深处。
这句真言的精妙在于,它既强调"行好事"的积极进取,又包含"莫问前程"的豁达从容,前者是儒家"明知不可为而为之"的担当,后者是道家"顺其自然"的智慧,两者相融,恰好平衡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——我们太在意结果,反而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。
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,人们习惯于用即时回报衡量一切,学生要求每份努力都要换来高分,职场人期待每次付出都要获得晋升,投资者盼望每笔投入都要快速盈利,这种"结果导向"的思维,让我们活得像上了发条的机器,疲惫不堪却不知为何而奔忙。
而"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"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,它告诉我们:认真读书不是为了考第一,而是为了获得真知;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升职加薪,而是为了自我实现;与人为善不是为了换取回报,而是因为这本是做人该有的样子。
"莫问前程"不等于不负责任,恰恰相反,它要求我们更加专注当下——医生专注于救治每个病人,教师专注于上好每堂课,工匠专注于做好每个产品,当我们把每个当下都做到极致,前程自会水到渠成。
我把这句真言传给了正在读高中的女儿,看着她从最初的困惑到渐渐领悟,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,真言之所以为真,不在于辞藻华丽,而在于它能穿越时空,在不同世代的心灵中激起共鸣。
夜深人静时,我常想起祖父书写这八字时的神情——平和而坚定,原来,一句真言最大的力量,不在于它能改变世界,而在于它能照亮每个普通人的平凡之路,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,找到内心的安定与从容。




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