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杀庄二头"这个名号,在城南老巷子里流传了三十余年,每逢夏夜纳凉,总有三两老人摇着蒲扇,将这个尘封的江湖故事翻出来晾晒,故事里的主角早已作古,唯余那"难得一笑"的传说,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愈发鲜活。
庄二头本名庄守义,因在家中排行第二,又生得方头大耳,故得此诨名,年轻时在码头扛大包,两百斤的麻袋扛在肩上如履平地,却因性情耿直得罪了把头,被设计陷害失了差事,那年腊月,他蹲在结了冰的运河边,看着自己映在冰面上的倒影,突然扯着嗓子大笑三声,从此走上了"杀庄"的路子——专替穷苦人讨公道,收拾那些为富不仁的庄主老爷们。
最传奇的是光绪二十三年那桩"笑断公案",城西米行胡掌柜囤积居奇,庄二头深夜翻墙入院,不取分文财物,只在粮仓门楣上用炭笔画了个龇牙咧嘴的笑脸,翌日胡掌柜见之,竟当场笑得背过气去,醒来后散尽存粮,衙门差役来拿人时,庄二头正蹲在巷口啃烧饼,闻言拍膝大笑:"我画个笑脸也算罪过?那满城哭丧着脸的,岂不都该抓?"竟说得差役哑口无言。
老辈人说,庄二头平生三大奇:一是力能扛鼎却从不恃强凌弱;二是大字不识却通晓世情;三是终日板着脸,可但凡他咧嘴一笑,必有人要倒大霉,他最后一次笑是在宣统元年的法场上,刽子手刀起头落之际,那颗头颅竟在空中绽开个笑脸,吓得监斩官回去发了三日高热。
如今城南戏台偶尔还演《杀庄记》,演到法场那幕,台下总有老人摇头:"戏文里演的都是假笑,庄二头那笑啊..."话未说完便噤声,仿佛那个凝固在时空里的笑容,仍带着刺骨的寒意,茶馆的说书先生总结得妙:"这世上有人笑里藏刀,庄二头却是刀里藏笑,你说奇不奇?"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